余强博士:直面行业变化、拥抱AI未来
- 分类:公司新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3-2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近日,BIOCHINA(EBC)第九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盛世泰科创始人兼CEO、新耀俱乐部秘书长余强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并策划了“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论坛”,特别邀请到十余位行业优秀代表,共同讨论小分子药物的新技术、新靶点,与现场嘉宾一起探索小分子在未来的药物研发中如何与时俱进地扮演重要的角色,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余强博士:直面行业变化、拥抱AI未来
【概要描述】近日,BIOCHINA(EBC)第九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盛世泰科创始人兼CEO、新耀俱乐部秘书长余强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并策划了“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论坛”,特别邀请到十余位行业优秀代表,共同讨论小分子药物的新技术、新靶点,与现场嘉宾一起探索小分子在未来的药物研发中如何与时俱进地扮演重要的角色,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3-22
- 访问量:0
近日,BIOCHINA(EBC)第九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盛世泰科创始人兼CEO、新耀俱乐部秘书长余强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并策划了“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论坛”,特别邀请到十余位行业优秀代表,共同讨论小分子药物的新技术、新靶点,与现场嘉宾一起探索小分子在未来的药物研发中如何与时俱进地扮演重要的角色,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会后,余强博士还接受了易贸直播间的专访,就大会的参与感受、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未来趋势等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以下文字内容为后期节选与整理:
易贸直播间:今年是您第几次参加BIOCHINA,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参会分享的主题和内容?
余强:第二次,去年作为分享嘉宾参与了北大校友创业论坛。本次参会我是作为盛世泰科创始人和新耀俱乐部秘书长的双重身份与易贸产业大会进行了专场合作,策划了“小分子药物创新研发主题论坛”。今天是3月14日(大会当天),也是个特别的节日——πDay(国际数学节),数学的英文mathematics来自希腊文,直译的含义就是“干什么就学什么”。所以我们今天特意邀请到几位行业优秀代表,共同学习小分子药物的新技术、新靶点,与嘉宾们一起探讨小分子在未来的药物研发中如何与时俱进地扮演重要的角色,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易贸直播间:过去一年中,您所在赛道发生了哪些变化,您的公司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余强:近期文字生成视频模型sora的问世,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热议推上了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也给药物研发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去年一年,众多国际制药公司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股权投资、与 AI 药物公司进行合作、建立内部研发团队等。而Biotech公司也希望借助于 AI 的先进技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筛选和优化候选药物,加速新药的发现和开发过程。
另一大变化来自于因“减肥神药”而火出圈的GLP-1类药物。大家从差异化竞争和患者的依从性考量,尝试GLP-1药物从多肽类的注射针剂转向小分子口服药物来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以辉瑞、礼来为首的跨国药企们,正朝着这一“无人区”挺进,国内亦有一批创新药企入局,比如我司便在研发管线中布局了一款该类药物。
而与GLP-1“相克相生”的另一降糖热门靶点DPP-4领域,我司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新药森格列汀(曾用名:盛格列汀)的上市申请在去年年初已被国家药监局受理,上市在即,公司也将步入商业化阶段。
易贸直播间:您如何看待未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格局?
余强:未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会有如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首先便是刚提到的人工智能(AI)等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在诸多细分领域都会有所应用,如新药开发、医学图像分析、疾病预测与预防、智能诊断、精准医疗等,并有望重塑生物医药研究和产业现状。
其次是小分子技术的更新迭代、与时俱行,这也是今天专场我们讨论的主题。尤其得益于人工智能(AI)技术平台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的广泛探索和应用,人们得以更有效地发掘小分子抑制剂的新靶点,并对它进行理性药物设计,进而加速新药开发。所以,未来小分子药物仍然将在新药研发中占有较大比重。
说到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在今天召开的中国苏州创新药物医学大会上,一场探讨“计算医学和虚拟临床试验”的分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和医院端的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分享、研讨。余强博士在圆桌讨论环节就AI技术的产业落地和跨界合作建言献策。
AI技术的产业落地,他表示,首先需要积累足够量的优质数据,优质数据不止那些成功的案例数据,失败的案例数据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可能更有价值。同时,数据需要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在AI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百花齐放,但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数据共享;同时,统一行业标准也便于行业间和跨行业间的合作交流。其次,产业落地的内容如虚拟临床,需要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认可,所以也要他们尽快地接受这些技术。最后,除国家医保和患者之外,还要推动商业医保为AI技术落地的产品买单,如AI技术在疾病预测与预防领域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的健康人购买商业医保。
谈到AI技术与生物医药的跨界合作,余强博士认为,首先需要双方能够深入的了解,从而产生足够的信任感,最后在商务合作的共同利益驱动下实现合作共赢。